【健康提醒】这种吃出来的石头,你了解吗?
四季更迭,又到了硕果累累的季节,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水果琳琅满目,尤其是北方盛产的柿子,山楂,黑枣等,深受大家的喜爱!在此,绍兴袍江医院消化内科提醒大家,享受美味的同时,警惕这种吃出来的石头!

近期,我院消化内科检查发现并治疗了数名腹痛患者,腹痛发作时伴有恶心,腹胀等症状。问诊发现,他们发病前都空腹食用了柿子山楂等食物,经胃镜检查可见胃内巨大结石,确诊为“胃石症”。

患者男性,51岁,出现上腹痛,呈阵发性,无恶心、呕吐,就诊于我科,完善腹部CT等检查见胃腔内见团块状混杂密度影(胃石可能),进一步胃镜检查见胃体内见3*8cm长条形巨大黑色团块状异物,且胃角见一大小2.0cm巨大溃疡,表覆黑白苔。于镜下应用圈套器将胃石勒割成小块后退镜。返回病房后症状很快缓解,目前患者已痊愈出院。

CT胃腔内混杂密度影,考虑胃石

胃镜下胃石充分暴露

胃角见大小2.0cm巨大溃疡

圈套器将胃石勒割成小块
患者女性,39岁,进食7-8个山楂,次日出现上腹痛,为持续性绞痛,阵发性加重,伴恶心、呕吐,呕吐物为胃内容物。遂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,进一步胃镜检查见胃腔内巨大黄色胃石,胃窦小弯侧及后壁分别可见溃疡灶,大小6mm、12mm,胃角可见6mm大小溃疡,表覆白苔。于镜下应用圈套器将胃石勒割成小块后退镜。返回病房后症状很快缓解,目前患者已痊愈出院。

见胃潴留及巨大黄色胃石

内镜下碎石

应用圈套器将胃石勒割成小块
什么是胃石
胃石症是指胃内产生结石,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,胃结石可分为植物性胃石、毛石、乳酸石等,是由于某些食物在胃内不被消化,凝结成块。
成因一般认为是柿子、山楂等食物含有丰富的鞣酸、树胶、果胶等,在胃酸的作用下鞣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,沉淀在胃内,而鞣酸蛋白、树胶、果胶能把柿核、蔬菜植物纤维粘合在一起形成胃石。
研究证实,空腹吃山楂、柿子后喝茶、饮酒及多进食增高胃液酸度的食物是胃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。


胃石症有哪些临床表现?
多数病人有上腹部疼痛、胀满、恶心等不适,轻者可表现为慢性胃炎的症状,如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,上腹胀满,钝痛,反酸,烧心等;部分病人可合并胃溃疡,甚则导致胃穿孔、肠梗阻等。
胃石症如何治疗?
以往治疗胃石大多采用药物溶石或手术取石治疗,但随着纤维内窥镜治疗学的发展,胃镜下碎石术成为首选。

平日我们怎样预防胃石症呢?
1.避免空腹吃柿子、山楂及黑枣等,尤其平日有胃肠动力差、胃术后、腹腔术后的患者及普通老年人,积极治疗胃肠动力性疾病以防胃石再形成。
2.食用柿子、山楂等容易引起胃石的水果时,不易同时饮过热、过多的水。
3.平时有烧心、反酸等胃酸分泌过多的人群应避免吃上述食物。
4.避免酒后、饮茶后吃柿子、山楂等。
5.避免高蛋白饮食前后吃上述果品。高蛋白饮食如:海鲜(螃蟹、虾等),禽畜肉(牛肉、鸡肉等)及奶制品等。

马阿火 主任医师
简介:主任医师,医学硕士,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兼职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,消化内科主任。1988年毕业于原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,并获得医学学士学位;2001年获得浙江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硕士学位。在上海中山医院进修一年。
浙江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
浙江省消化医师分会常委
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
浙江省消化病学术中心绍兴分中心主任
绍兴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
擅长:各类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,尤其对疑难病人诊治、危重病人抢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,近年来在消化内镜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较深的研究。开展各种内镜下治疗如ERCP、EST、EMR,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置入等。
医疗成果:目前已发表国家级论著10余篇(包括SCI及中华级);主持完成绍兴市卫生科技类重点项目课题1项;参与省卫生厅、科技厅项目3项。
坐诊时间:周六全天
周六胃肠镜

毛其州 主治医师
内镜中心诊疗组长
简介:绍兴袍江医院内镜中心诊疗组长,主治医师,硕士,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,曾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进修,绍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成员。
擅长:熟练掌握了内镜下常规检查与治疗,擅长消化道出血、胃食管反流、难治幽门螺旋杆菌根除、消化道肿瘤、肝硬化、胰腺炎、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。
坐诊时间:周一、周日全天
周二、三、五胃肠镜
\ | /
★
作者|内镜中心 丁佳滢
整理编发|宣教科